丁村民居位于襄汾县新城镇丁村,明代始建,清代续建,历时近400年,现存宅院33座,房舍498间。丁村民居与1954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的丁村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民居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大体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南西三方。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筑气派讲究,横径曲巷,院院贯通,连接巧妙,在建筑的时代风格上各有不同。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乾朝者为多,南院则以道咸者居首,西北院皆为乾嘉时所筑。
丁村明清民居建筑不但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而且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更具有特色,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大多有木、石、砖雕,举目皆是,美观大方。那些琳琅满目的浮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寓意深刻启迪后人的理念,如“禧禄封侯”、“连中三元”、“三羊开泰”、“鹤蚌相争”,特别是乾隆54年民居中厅栏板上雕刻有百戏图,“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等剧目,不仅雕刻工艺精湛,表现手法绝伦,而且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
丁村是一座宝库,无论从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还是从戏剧、艺术、美学的角度,这里都有丰富的可资研究借鉴的实证材料。
2012年11月17日,山西汾酒集团发布消息称,当天上午,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领衔四川泸州老窖等古酿酒遗址进入预备名单。
汾酒集团企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柳静安表示,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建筑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现有元、明、清时期的建筑50余间,是国内现存保护最好的古代酿酒场所,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遗址位于山西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由南北两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北院为酿酒作坊原址,现遗存清代酿酒作坊,且遗存有埋入地下的发酵地缸。院内有一口元代古井,古井上建有一座“古井亭”。墙上嵌有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手书“得造花香”碑一块。
据介绍,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审查、考察、评定有着严格的程序。入选者必须有完整的保护规划,符合规定的申报文本和省级以上文管部门的推荐。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领衔四川泸州老窖等古酿酒遗址进入预备名单,意味着汾酒老作坊遗址离世界文化遗产又近了一步。
春秋楼
从解州关帝庙文管所了解到,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更新了一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单里,解州关帝庙以“关圣文化建筑群”为申报名称,成功入列其中,并被授予证书。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关公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陈末隋初,经历朝历代多次增建重修,形成了由结义园、主庙、寝宫、御花园为主体的“前朝后寝”宫廷式格局主建筑群,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是传统文化元素特别丰富、建筑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其形制、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等均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近年来,运城市人民政府非常珍惜解州关帝庙里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其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都作了明确规划。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里的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保护这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从去年9月份开始,解州关帝庙文管所启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年多来,申报工作有序推进。申报之初,该所投资120万元,与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合同,邀请该院为解州关帝庙编写完整的申报文本。文管所及时整理递交了包括历史文献资料、图像资料、周边环境等在内的基础资料清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吕舟作为这一技术服务合同的项目主持人,与业界精英一道深入探讨了解州关帝庙建筑申报列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并制定了遗产申报策略。今年6月19日,申遗考察组一行专程来到解州,对关帝庙的历史环境和文化风貌进行了考察评审。考察组长、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这样评价:关帝庙景区内部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不涉及拆迁及其他问题,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景点文物展示环境,景区人员组成和文物保护系统都很到位。在参观崇宁殿的盘龙石柱和春秋楼的藻井时,张立方盛赞:精雕研磨的石柱、巧妙制作的木构件,是山西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载体。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 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